王传彬,董江宁,韦 超.腹盆腔及腹膜后富血供肿瘤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[J].肿瘤学杂志,2019,25(2):169-173.
腹盆腔及腹膜后富血供肿瘤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
CT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 Analysis of Abdominal and Pelvic and Retroperitoneal Hypervascular Tumors
投稿时间:2018-01-05  
DOI:10.11735/j.issn.1671-170X.2019.02.B018
中文关键词:  富血供  血管样强化  腹膜后肿瘤  肠系膜  体层摄影术,X线计算机
英文关键词:
基金项目:2016-2018年度国家卫计委和工信部科研项目(2016MHD11002002103)
作者单位
王传彬 安徽省肿瘤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 
董江宁 安徽省肿瘤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 
韦 超 安徽省肿瘤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 
摘要点击次数: 1902
全文下载次数: 437
中文摘要:
      摘 要:[目的] 探讨腹盆腔及腹膜后间隙来源富血供肿瘤的CT征象。[方法] 回顾性分析29例病理证实的腹盆腔及腹膜后富血供肿瘤的CT资料,结合文献进行CT征象探讨和误诊分析。[结果] ①29例中,胃肠间质瘤(GIST)9例,副神经节瘤8例,Castleman病(CD)3例,孤立性纤维性肿瘤(SFT)3例,平滑肌瘤、平滑肌肉瘤、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(IMT)各2例。定位准确率96.6%(28/29),定性准确率82.8%(24/29),定病准确率69.0%(20/29)。② 增强后实性成分呈“快进慢出”的是副神经节瘤、间质瘤、IMT和CD;呈“持续渐进性强化”的是SFT、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;病灶内低密度区渐进性强化的是SFT、IMT、CD和平滑肌瘤;③ GIST好发于腹腔,分叶状,坏死范围大且多位于中心,易与肠腔相通形成“气-液”平面,邻近肠系膜血管常增多、增粗;副神经节瘤好发于腹膜后中线区,边界清楚,囊变、坏死常见且散在分布,部分呈“星芒状”改变,肿瘤以内部血管增多为主;CD好发于腹膜后肾门水平,呈圆形或类圆形,密度较均匀,边缘渗出,周围可见多发“卫星灶”,边缘可见增粗血管影;SFT好发于肠系膜区或髂血管旁,边界清楚,包膜完整,呈分叶状或匍匐状,密度不均,内可见索条状低密度区及增粗血管影;IMT好发于肠系膜区,呈圆形或分叶状,边界清楚或不清楚,边缘可见渗出和增粗血管影,密度不均,内可见索条状低密度影或片状粘液变性区;平滑肌瘤好发于腹膜后或盆腔内,边界清楚,容易粘液变性,增强后低密度区和实性成分均渐进性强化,与子宫肌层密度相仿;平滑肌肉瘤好发于腹膜后间隙或下腔静脉旁,分叶状,坏死明显,可见肿瘤血管生成,易侵犯下腔静脉。[结论] 腹盆腔及腹膜后间隙起源的富血供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,CT对肿瘤的定位、定性及定病诊断有重要价值。
英文摘要:
      
在线阅读   查看全文  查看/发表评论  下载PDF阅读器